善用群众语言,架起党群连心桥

实在际工作场景中,部分党员干部在公众场合发言时,不自觉地带上“官腔”,这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,也给工作的推进带来阻碍。党员干部应当深刻认识到群众语言的重要性,运用群众语言,让沟通更顺畅,让工作更高效。

多讲上情下达的 “大白话”,少讲照搬照抄的 “官话”。在宣传政策时,照本宣科、生搬硬套,只会让群众觉得晦涩难懂,久而久之,群众就会对政策宣传产生抵触情绪,影响政策的落实。所以党员干部要提升 “翻译” 政策的能力,把书面术语、专业名词转化为群众熟悉的本土语言,让政策以简单直观的方式走进群众心里,真正做到政策入脑入心。

多讲以心换心的 “家常话”,少讲脱离实际的 “空话”。语言是沟通的“钥匙”,若与群众沟通时缺乏共同语言,很容易引发群众的反感,所以讲 “家常话”,能有效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。党员干部要学会和群众 “拉家常”,关键得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,身挨身坐,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;心贴心聊,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,勤去老乡的炕头坐一坐,多到农户的田里走一走,既敲得开群众家门,又叩得响群众心门,说话才能接地气,工作才能有底气、得人气。党员干部要关注群众的喜怒哀乐,把群众当亲人、当朋友,急群众之所急,想群众之所想,才能真正走进群众,掌握实情。

多讲实事求是的 “真心话”,少讲违背事实的 “假话”。讲真话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石,是满足群众知情权的必要条件,更是与群众深入交流的前提。如果党员干部说的话掺假、有水分,不仅会让群众反感,还会损害自身形象。群众感受到干部的真诚,积极配合,工作自然会顺利实施。反之,若干部隐瞒问题,说假话,必然会引发群众的质疑和不满。党员干部要尊重事实,多向群众 “晒家底”,让群众 “提意见”,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,只有这样,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,更好地为群众办事。

善用群众语言,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,多讲 “大白话”、“家常话”、“真心话”,赢得群众的信任。只有这样,党员干部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,架起党群之间的连心桥,更好地为群众服务,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(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文北街道办事处 刘丽)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